在抗栓治疗领域,肝素的地位至今无可替代。它的发现历程颇具传奇色彩:1916年,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医学生Jay McLean在实验中偶然发现,储存已久的肝脏提取物不仅不促进凝血,反而能阻止血液凝固。他的导师Howell经过验证,将这种从肝脏中提取出的强效抗凝物质命名为“肝素”。
早期因提取困难、价格昂贵,肝素未能广泛应用。直到1937年,研究人员发现牛肺组织中肝素含量更高,并成功实现纯化,才推动其大规模生产。1938年,肝素在首个深静脉血栓预防临床试验中大获成功,自此开启了它在抗栓治疗中长达八十多年的辉煌历程。
如今,肝素被广泛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。而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,它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当前我国心梗死亡率、致残率仍居高不下,治疗效果有待提升。专家指出,改善预后的关键可能不在于是否进行PCI,而在于接诊后的规范化治疗及后期康复。其中,肝素的早期合理使用尤为关键,然而许多医院——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——在肝素应用上仍存在认识不足或执行误区。
抗凝与抗血小板:救治中不可偏废的两翼
“接诊心梗患者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mg、氯吡格雷300mg”已成为许多医生的标准动作,但肝素化治疗的重要性常被忽略。事实上,国内外指南均明确建议:确诊STEMI后应在10分钟内启动肝素治疗。
STEMI的发生源于冠脉斑块破裂后触发的凝血级联反应,纤维蛋白原不断转化为纤维蛋白,与红细胞共同构成“红血栓”。这一过程持续加剧血管阻塞,严重影响溶栓或介入治疗的效果。普通肝素能够迅速抑制凝血酶(Ⅱa因子),即刻阻断血栓扩展,为血管再通争取宝贵时间。
我们可以将肝素的作用比作扑救森林大火:首要任务并非直接灭火,而是切断火势蔓延的路径,控制燃烧范围,为后续救援创造条件。
为何首选普通肝素?
调查显示,目前我国STEMI救治中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比例高达92.7%,而指南推荐的首选抗凝药物——普通肝素——却应用不足。对急性STEMI患者而言,普通肝素能快速逆转高凝状态,且成本较低。多项指南均明确指出:急性心梗应使用普通肝素,不宜用低分子肝素替代。
两者主要区别如下:
普通肝素:起效迅速,半衰期短,抗凝效果易监测、可逆转,更适用于需快速抗凝或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。
低分子肝素:作用持续时间较长,通常皮下注射,但抗凝效果不易实时监测,不适合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拟行血运重建的急性患者。
临床应用方案
确诊STEMI后应立即静脉注射普通肝素5000 U(或60–80 U/kg),随后以12 U/kg·h持续静脉滴注。溶栓治疗期间需监测APTT或ACT,将其维持在对照值的1.5–2.0倍(APTT约50–70秒),一般持续48小时左右。
必须强调的是:STEMI早期救治应首选普通肝素,不应以低分子肝素替代。
安全性管理
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(HIT)。急性心梗早期患者处于高凝状态,肝素治疗出血风险较低,通过监测APTT/ACT可进一步降低风险。HIT发生率约1%,多与剂量相关,停药后可恢复。短期应用肝素发生HIT的概率较低,临床实践中可通过出血风险评估个体化调整剂量。
总结
肝素作为经典抗凝药物,拥有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,获国内外多项指南强力推荐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链条中,早期、规范地使用普通肝素,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一环,值得每一位临床医生高度重视。
免责声明:
本站转载、编译或摘编文章原文均来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,并自负法律责任。